少一尾的九尾猫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千一百八十七章 小行星刹车成功!,大国院士,少一尾的九尾猫,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在宇宙的尺度上,一切都显得那么的渺小而又宏伟。
精卫·陨石推进装置慢悠悠的从太空中飘向了不远处的‘2017 AF29’小行星。
五公里的距离如果是放到地球上,那也差不多有一个乡镇大小了,开车都要十来分钟左右。
但放到太空中,毫不夸张的说这几乎就是近在咫尺。
要不是二代机的性能强悍,陈东还真不敢将摇光号航天飞机开到这么近的距离上。
毕竟万一发生了点什么意外,这个距离几乎不会给他们多少反应时间,到时候结局大概率就是机毁人亡。
不过摇光号优越的性能外加过去不断执行外太空任务训练出来的智能AI操控系统,足够让他们优雅的应对这一切。
这才允许他们贴近到一颗小行星五公里的超近距离范畴。
......
五公里的距离对于精卫·陨石推进装置来说并不长,甚至可以说很短暂了。
从摇光号航天飞机释放出去的那一刻,它自身的辅助推进系统就已经启动了。
摇曳着蓝白色尾焰的霍尔推进器将陨石推进装置一路稳定的推向了‘2017 AF29’小行星。
这颗小行星是下蜀航天基地从小行星带中众多陨石与小行星精挑细选出来的,其本身由铁镁硅酸盐矿物组成,蕴含有少量的金属,质地结构细密且稳定。
最关键的是,它的自转周期很长,高达整整四十七小时!
如此慢的自转周期,至少在小行星带中是很罕见的。
要知道,宇宙中的绝大部分天体,除非是特殊状态下,比如极少数静止轨道上的小行星可能因潮汐锁定或特殊动力学条件而不自转外,其他的星体全都在自旋。
大到黑洞,中子星,恒星;小到行星、矮行星、卫星,乃至陨石,甚至是细微的尘埃,都会自转。
造成自转的原因很复杂,是角动量守恒、雅可夫斯基效应等多重因素共同决定的。
但对于捕获一颗小行星来说,自转的速度也决定了难度的高低。
高速的自转不仅会导致相应的捕获设备安装困难,比如编号为2016ho3(国际永久编号为)中文译名‘震荡天星’的小行星,其自转周期仅仅只有28分钟。
高速的自转不仅难以精确的投放捕获设备,也非常容易在接触的过程中受惯性的影响直接将捕获设备重新甩回太空。
除此之外,要想控制一颗小行星朝着固定的坐标飞去,那么消除它的自转同样是必然的。
因为高速的自转会导致推进的方位严重错乱,推力偏差可能导致小行星驶向未知的方向,甚至直接撞上地球。
.....
在精卫·陨石推进系统飞向小行星‘2017 AF29’的时候,另一边,摇光号航天飞机上,执行任务的几人也通过监测拍摄设备观察记录着实时数据。
没有登陆器常规的缓冲尾焰,只有调整姿态后自动扩展出来的四条缓冲支架,在推进装置接触小行星的一刹那,漫天的尘埃从小行星表面扬起。
由于没有重力和大气,这些尘埃在碰撞中直接就冲出了小行星的约束,喷洒到了太空中。
与此同时,已经降落到了‘2017 AF29’小行星上的精卫·陨石推进装置在智能自动化系统的操控下,迅速展开了作业。
四条缓冲支架的侧沿,螺旋推进的钻孔装置快速的朝着小行星内部的岩层推进。
这一功能算是从他们研发的月球小型全自动化采矿机延伸拓展而来的。
和月球的低重力一样,如果不将设备牢牢的固定在小行星或陨石上,那么在推进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偏差,甚至出现推进装置直接脱落的情况。
所以就需要‘锚点’将其牢牢固定在地面上了。
等待了一小会,精卫·陨石推进装置的四根固定支柱就已经钻进了这颗小行星的岩层中,将自身牢牢的固定在上面。
随后,调试程序启动。
测试使用的陨石推进装置中内部携带的一块容量超过1250Kwh超大容量的锂硫聚合物电池,而非正式推进装置中使用的小型可控核聚变反应堆+磁流体发电机组。
一方面只是这次的任务是测试采集数据。
另一方面则是后者的设备体型实在是太大了,不仅仅是小型可控核聚变反应堆+磁流体发电机组,还需要一套配套的小型超算能进行控制。
航天飞机能塞的下是因为的确有这个需求,但将这些东西塞进精卫·陨石推进装置-中就确实有点为难人了。
好在川海研究所那边的量子芯片技术已经成熟突破,星海研究院那边正在联合航天局与下蜀航天基地开发成熟的量子操控系统,准备将无极量子芯片安装到小型聚变堆上,取代原本的小型超算系统。
这样一来,在砍掉了超算控制系统以及相关的设备后,精卫·陨石推进装置能做到整体控制在二十五米以内,可以直接模块化塞进二代机中直接打包运送到小行星带。
在锂硫聚合物电池的供能下,从空天引擎发动机延伸设计而来的陨石推进装置迅速进入了工作。”
一个个的指令不断的通过推进装置上的中继系统传递回摇光号航天飞机。
“精卫·陨石推进装置已抵达目标,作业正式开启!”
“检测到‘引力锚’系统稳定,供能系统运行正常!”
“主推进器即将启动,当前氙工质储量100%!”
“导航修正系统自检完毕!”
“散热系统启动正常!”
“......”
一系列的指令与自检信息不断的传递回来,航天飞机上,全盘负责这次行动的陈屏住了呼吸,目不转睛的盯着监控电脑上反馈回来的画面与参数。
事实上,捕获一颗小行星或陨石是一件极为困难的工作。
除了前期的勘探准备工作外,捕获器的抵达降落,小行星的姿态稳定与消旋,推进器的矢量控制,导航、制导与控制等等每一步都是极为困难的。
其难度丝毫不比上个世纪人类进行第一次载人登月活动小。
尤其是如何让捕获装置降落到小行星上,并控制它产生推力消除小行星的自旋与稳定姿态。
这一步是整个捕获工作中最为关键的步骤,因为它是后续精确推进的前提。
这不仅需要平台启动主推进器(电推进或核热推进)持续不断的施加与自旋相反的推力,还需要精确的参数计算,并且实时调节推进器的功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