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想铲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75章 船队到来,史前部落生存记,我只想铲屎,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第二天,在离营地大概两三里远的位置,熊洪寻到了一处比较宽阔平坦的地方,这里离海边也不算远,只有四五百米左右,距离退潮后的海滩落差,高度也就两三米,关键是海水在涨潮的时候也不会冲到这里,除了下雨,这里就是一处比较好的晒盐地。
虽然就算涨潮的时候,这里也没办法直接获取海水,不过等后面熊木将水车给改进好之后,到海边树立一个水车,通过水槽将海水给引到这里来,也不是不能实现的。
而现在,熊洪只能依靠人力,一趟趟地将海水给挑到这里来。
晒盐盐田的修建并不简单,可不是像种植水稻一样,修一个四面有堤的地方就行。盐田其实算是个系统性的工程,不仅仅需要晒盐的盐田,还要有过滤的地方,提升卤水浓度的地方等,通过不同环节的加工和处理,最终才能得到白花花的食盐。
经过五天的辛劳,熊洪带着族人在这块土地上,修建了大约三亩大小的晒盐场,在这三亩大小的晒盐场中间,修筑了不少二十厘米高的土堤,将整片晒盐场,分割成了十块长20米、宽10米的小“格子”。
而在这片晒盐场的上方,还修建了一块更大的海水池,也同样被分隔开来,共有长30米、宽15米的“格子”8块,高度差不多也在20厘米左右,总占地大概6亩左右。
从海边到这处盐田脚下,正好有一处洼地,在涨潮的时候,洼地里就充满了海水,而在退潮的时候,这里的海水就会留下来。反正都是海水煮盐,这处洼地倒是省了熊洪他们不少的工夫。
计划中,在晒盐的时候,族人先从这处洼地将海水挑到最高的海水池,将8块池子填满后,就不去管他,等晒上两三天,将蒸发大半剩下的卤水给引入到下面一层的晒盐场中,同时再挑海水到最上面的池子中。这时晒盐场中的卤水浓度就会变大。
而卤水中除了有食盐,还有一些其他的杂质,但每种杂质的溶解度都不一样,在同样的温度下,食盐最先会结晶出来。只要把握好结晶的时机,在盐先析出来的时候,将盐收集起来,自然能大大减轻粗盐中杂质的含量。
并且粗盐口感苦涩的原因,多为卤水中的其他化合物,那只要将盐收集起来的时候,将含有不少卤水的粗盐放到麻布上滤掉卤水,那得出来的粗盐也会减少苦涩的口感。
甚至可以在这个时候,用清水对这些粗盐进行冲洗,虽然会冲掉一些盐,但这些被冲掉的水,可以继续放到晒盐场中,不至于浪费。
而修建这种分段式的晒盐场,也是为了提高效率。
试想一下,最高层全部是海水,两千斤海水也就只有二三十公斤的粗盐,而且晒盐池这么大,就算没有渗漏到地下,光是收集表层的盐土,就要花很长时间;但将两千斤海水晒成两百斤卤水,再把卤水给倒进晒盐池,这时候两千斤卤水就能析出两三百斤的粗盐,不管是收集起来,还是继续过滤,都要比直接收集盐更省力。
光是将海水给挑到几米落差的高处,就让熊洪有些受不了,看来以后还是用水车或者其他输水的设施方便,效率也高。
由于快到夏季,这几天几乎没有下雨,阳光很是热烈。由于最高层的海水池表面积更大,蒸发的速度也就越快,而卤水池这边,也逐渐被初步浓缩过的卤水填满。
当水鱼带着五艘船停靠在港湾里面的时候,熊洪也正带着人从卤水池里将析出来的盐粒摊到筛网上,任由滴下来的卤水汇聚成一条小溪流,流淌到卤水池里。
“这些盐粒就没有那么苦涩了,尝起来还可以,”树皮有些兴奋,这种晒盐的办法要是可行,那么海边营地就又多了一个具有重要作用的“产业”,而部落里面对食盐的需求,就有更多的渠道来满足。
“没错,虽然还是带有一点味道,但要比之前好上很多,至少可以捏着鼻子吃上一些了,”熊洪呵呵一笑,这种粗盐肯定需要再加工,“盐田看来还是挺好用的,等过段时间,族人们要是变多的话,就再修建几个晒盐场。”
晒盐的优势肯定要比煮盐要好,虽然时间慢了很多,可是在巨大的产量面前,这点时间还是可以接受的。比如这次10小块盐池,就挖出了一千五百多斤的粗盐!
虽然这些粗盐口感依旧不佳,但用来腌制食物却是足够的,并且只要再进行溶解、加入石灰水或者草木灰,就能提取出口感更好,没有什么杂质的精盐——就像现在部落食用的盐一样。
况且,随着部落与周围部落的交往日益密切,食盐也作为部落主要的“出口”产品,从这些部落获得更多的原材料和人口。而且熊巫也准备在夏季的时候去“拜访”其他部落,到时候肯定少不了带上盐。
光靠盐矿的产量,已经有些难以为继的感觉了。
熊部落的族人,吃的是纯度比较高的盐,不算腌制食物的情况下,1500人的本部人口,在一月份共吃掉1200多斤的盐,相当于每天每人要食用掉14克左右。而部落盐矿的产盐量是多少呢?春夏秋三季是4500斤每个月,冬季是3000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