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然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02章 根须与土壤,港综之江湖,作者陈然,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印尼的雨季来得突然。陈然站在华人商会大楼的落地窗前,望着楼下被雨水打湿的\"印尼中华总商会\"铜牌,西装袖口沾了点水痕——那是方才帮一位老侨领捡掉落的拐杖时蹭上的。
\"陈总,您这双鞋可金贵。\"说话的是商会秘书长林伯,七十来岁,祖籍福建泉州,西装笔挺却总爱穿双黑布鞋,\"当年我下南洋,挑着货郎担走爪哇岛,鞋磨破三双才攒出第一间杂货铺。\"他拍了拍陈然的肩,\"您今天穿皮鞋来,倒像给老伙计们摆架子。\"
陈然低头笑了。三天前他让人把办公室里的意大利定制皮鞋全收进柜子,换上了双印尼本土品牌的胶底鞋——深棕牛皮面,鞋头微翘,是林伯特意托人从泗水捎来的。
\"林伯,我今天来不是谈生意。\"他把一份文件推过茶几,\"洪兴想申请加入中华总商会。\"
林伯的老花镜滑到鼻尖。文件封皮上印着\"洪兴集团会员申请表\",落款处陈然的签名还带着墨香。\"您知道,咱们商会章程第十七条......\"他斟酌着措辞,\"新会员需由现有理事三人联名推荐,且......\"他顿了顿,\"需证明'与本会宗旨相契'。\"
陈然从文件夹里抽出叠资料:\"去年洪兴资助了棉兰华人孤儿院扩建,捐了三辆校车;今年三月,雅加达唐人街火灾,我们二十四小时守在现场,协助转移物资;还有......\"他翻开一张照片,是上周他在万隆华人祠堂里,跟着老侨领们上香的侧影,\"我跟着陈阿公学了三个月闽南话,现在能背半段《陈三五娘》。\"
林伯的手指抚过照片里斑驳的祠堂木雕,忽然笑了:\"当年我爹在吧城卖土产,被荷兰警察抽了鞭子,是街坊华胞凑钱给他治伤。后来我接手商会,总觉得'团结'二字比账本金贵。\"他把申请表退回,\"下周三理事会有空缺,我替您引荐。\"
七月的北苏门答腊,空气里飘着咖啡香。陈然坐在棉兰\"福兴楼\"的二楼雅座,对面坐着穿蜡染裙的姑娘——林伯的远房侄女,苏晓芸。她刚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毕业,回来接手家族的进出口贸易公司。
\"陈总说要合作?\"她转动着手里的咖啡杯,杯沿印着\"福兴楼\"三个鎏金小字,\"我爸的货轮去年在马六甲海峡被扣,是洪兴的律师团帮忙保住的。\"
陈然没接话,指了指窗外。楼下街道上,穿校服的华人学生背着书包跑过,路边卖甘蔗汁的小贩用闽南话喊着\"甜果蜜\"。他想起三天前在泗水,一位八旬老侨拉着他的手掉眼泪:\"我孙子出生就取名叫'陈念祖',可上个月学校老师说他名字'太中国',要改......\"
\"晓芸小姐,\"他从西装内袋取出个檀木盒,\"这是洪兴在雅加达新建的华文小学图纸。\"盒子打开,烫金的校名\"印尼洪兴华文学校\"在阳光下闪着光,\"我们计划明年九月开学,首期招三百名学生,教师全是暨南大学毕业的志愿者。\"
苏晓芸的眼睛亮了:\"您知道吗?我堂妹在棉兰读小学,课本里的中国历史只讲到郑和下西洋。\"她指尖轻点图纸上的操场位置,\"这里要建个文化角,摆上泉州提线木偶、福建土楼模型......\"
\"还有,\"陈然从盒底拿出枚玉镯,羊脂白的镯身雕着缠枝莲纹,\"这是我母亲临终前给我的,她说要传给儿媳妇。\"他喉结动了动,\"晓芸,我不是要攀附福兴楼的家业。洪兴在印尼扎根十年,可根须再深,也需要土壤滋养。你们这些喝着祖训长大的孩子,才是最好的养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