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泓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51章 岐大夫巧正斜目风,优质rb灌溉系统,张泓光,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 炙甘草三分:“调和诸药,健脾和中。《伤寒论》里常用它来缓急止痛,这里让药方的药性更平和,也照顾孩子的脾胃。”
“您这方子里好多‘虫子药’啊,”妇人看着处方,有点担心,“孩子能喝得下去吗?会不会有毒?”
“放心,”岐大夫放下毛笔,“全蝎和白附子虽然有毒,但用量很小,又经过炮制,毒性已经减了。僵蚕是平和的虫药,很多治小儿惊风的方子都用它。药味是有点怪,但我会加些甘草、红枣调味。关键是这配伍,白附子、僵蚕、全蝎、钩藤一起,就像一支‘祛风化痰小分队’,专门对付眼睛周围的风痰;四君子汤和白芍、木瓜,就是‘健脾培土大部队’,夯实地基。秦艽、半夏辅助祛湿化痰,炙甘草调和全军。《金匮要略》讲‘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这方子温而不燥,补而不滞,正是针对小宝脾虚肝亢、风痰上扰的病机。”
他又叮嘱:“回去煎药时,先煮白附子和全蝎半小时,去去毒性。每天一剂,分三次喝,饭后温服。孩子可能嫌苦,喝药后给块麦芽糖。这两周注意别让他吃生冷油腻、甜腻零食,多吃小米粥、南瓜、山药,这些健脾的食物。”
第三章:三诊渐愈的玄机
两周后,妇人带着小宝又来了,脚步明显轻快了些。小宝进门就喊:“岐爷爷,我头不晕了!”
岐大夫一看,小宝面色确实比之前红润了点,眼下的暗斑也淡了些,虽然眼睛还是有点外斜,但歪头的姿势改善了。“大便怎么样?”“不溏了,成条了!”妇人喜滋滋地说,“就是吃饭还是不太香,吃几口就说饱了。”
岐大夫诊了脉,弦象稍减,细象仍在。“脾虚不是一下子能补起来的,”他在原方上加了焦三仙各一两、炒谷麦芽各一两,“焦三仙是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能消食导滞;谷麦芽健脾和胃,帮助运化。就像地里施了肥,还得用锄头松松土,庄稼才能长得好。”
又过两周,第三次来诊时,小宝简直像换了个人。面色红润,眼神也亮了,主动跟岐大夫打招呼,说话声音也响了。妇人兴奋地说:“饭量大增啊,一顿能吃小半碗米饭,脾气也好多了,不怎么摔东西了。他自己说看东西清楚多了,不像以前雾蒙蒙的。”
岐大夫仔细检查小宝的眼睛,左眼外斜明显减轻,跟着手指转动时灵活多了。脉象弦细渐缓,舌苔薄白。“好,好!”他点点头,在方子里去掉了秦艽,加了望月砂一两五钱、夜明砂一两五钱。
“这两味药是干啥的呀?”妇人好奇地问。
“望月砂是野兔的粪便,夜明砂是蝙蝠的粪便,”岐大夫笑着解释,“别小看它们,《本草纲目》里都有记载呢。望月砂味辛性平,能明目去翳;夜明砂味辛性寒,能清肝明目,散血消积。两味药搭配,专入肝经,既能清肝热,又能通血脉,增强明目之功。就像给眼睛点了盏灯,让视物更清晰。”
“用动物粪便入药,老祖宗真有智慧啊!”妇人感叹道。
“是啊,”岐大夫捋了捋胡须,“中医用药讲究‘以形治形,以脏补脏’,更讲究‘取象比类’。野兔在月夜里跑得飞快,视力极好;蝙蝠能在黑暗中穿梭,辨物清晰,所以它们的粪便就有明目之效。这都是老祖宗从生活中观察出来的,凝结着智慧呢。”
第四章:三月功成的医理传承
此后,小宝每隔两周来复诊一次,岐大夫根据他的情况稍作调整,核心治法始终是健脾平肝、息风化痰。三个月后,奇迹发生了——小宝的眼睛基本归正了,左右眼视物对称,看远处的广告牌也清清楚楚。妇人特意去医院查了视力,双眼都恢复到了1.0左右,再也没人叫他“斜眼张”了。
这天,妇人带着小宝来道谢,还提了一篮刚摘的樱桃。小宝扑到岐大夫怀里,仰着小脸:“岐爷爷,我的眼睛跟别的小朋友一样了!”
岐大夫摸着他的头,笑得眼睛眯成了缝:“那以后要好好吃饭,不挑食,脾胃强壮了,肝风就掀不起浪来,眼睛才能一直亮亮的。”
妇人红着眼圈说:“岐大夫,真是谢谢您了。以前花了那么多冤枉钱,走了那么多弯路,早该来找您的。您说这中医咋就这么神呢?”
“不是中医神,是老祖宗的道理神。”岐大夫端起茶杯,看着窗外的槐树,“《内经》讲‘治病必求于本’,小宝的病,本在脾虚肝亢,风痰上扰,所以不能只盯着眼睛治,要从脾胃和肝论治。就像治水,不能只堵下游的洪水,要到上游看看是不是植被破坏了,是不是河道淤塞了。”
他顿了顿,继续说:“现在好多人看病,喜欢求快,喜欢看‘立竿见影’的效果,可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就像量体裁衣,每个人的体质、病因都不一样,得慢慢来。小宝这病,脾虚不是一天形成的,肝亢风动也不是一日之寒,所以治疗也得有个过程,先治标息风化痰,再治本健脾养肝,步步为营,才能长治久安。”
“您说的‘土虚木摇’,我现在算是明白了,”妇人点点头,“脾胃是根本,以后一定好好给孩子调脾胃,不让他再挑食了。”
“对喽,”岐大夫笑了,“《脾胃论》里说‘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孩子脾胃好,身体才好,少生病。平时可以用山药、莲子、芡实、薏米煮成‘四神粥’给孩子喝,健脾又养胃。肝主情志,也要注意别让孩子情绪波动太大,少看电子产品,多到户外跑跑,看看绿色,对眼睛也好。”
尾声:药香里的中医智慧
看着妇人和小宝欢欢喜喜离开的背影,岐仁堂的铜铃又在风中响起。岐大夫拿起桌上的处方笺,上面的墨迹已干,却仿佛还透着药香。他常对徒弟说:“中医治病,就像园丁打理园子,既要知道每味药的性情,像了解每株植物的喜好;又要懂得辨证论治的道理,像知道何时浇水、何时施肥、何时修剪枝丫。”
小儿目偏视,看似是眼睛的毛病,根子却在脏腑气血。刘弼臣先生所言“土虚则木必摇”,正是源于《内经》“五行相生相克”的智慧——脾属土,肝属木,土虚则木无所制,遂成亢逆之风,挟痰上扰清窍。故治疗必以扶土抑木为纲,息风化痰为目,四君子汤健脾培土,如厚植大地;白附子、僵蚕、全蝎、钩藤息风化痰,如剪除歪枝;白芍柔肝,木瓜舒筋,如浇灌滋养;望月砂、夜明砂明目,如拂去枝叶上的尘埃。如此标本兼治,循序渐进,方能使“歪木”归正,“目偏”得愈。
这世间的病,多半像小宝的斜视,表象在枝叶,根源在根本。岐大夫的药香里,藏着的不仅是草木金石的性情,更是老祖宗“天人合一”“辨证论治”的智慧,如同那株老槐树,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方能枝荣。而岐仁堂的故事,还在小镇的晨光暮色里,随着铜铃的清响,一代代传下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