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历史矫正
南明蓠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3章 历史矫正,奉旨当里长:百姓的明义,南明蓠惑,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不管出于什么样的目的,老朱对于淅东一脉,也就是刘基这些人,老朱内心是不想封赏过重的,历史上也确实如此,就比如洪武三年,也就是当下今年十一月的时候,刘基仅被封为诚意伯,岁禄也就是年俸只有240石,而同为文臣功劳相差不算大的李善长,被封为韩国公,年俸达4000石,封赏之后刘基自觉待在朝廷没意思了,便再次请辞回乡。
没错,在洪武二年的时候,刘基就请辞回去过一次,当时老朱是批准了,不过这个时候老朱对李善长这个淮西文官之首已经有些不满了,这才又将刘基请了回来,算是对李善长的一种制衡。
洪武四年,李善长推举胡惟庸当宰相,胡惟庸因为之前刘基说过他的坏话一直怀恨在心,当年刘基病重,逝世,后史有记“刘基被毒,为太祖借胡惟庸之手杀.....”
唐家铺,炼铁作坊依然还在运作,倒不是唐仨仁成了一个黑心的商人,而是溶铁炉这种东西,一旦开启,最好不要随意的中途熄火停下,重新升火再达到原来的最高温度,也是一种浪费,所以唐仨仁提出了“三班倒”,也就是一天十二个时辰,每个班八个小时,如此一来新招来的两千民夫在“早稻”收割完“晚稻”种下之后,也都有了新的去处。
还有就是水泥厂,这两个月的时间,唐家铺内基本所有唐仨仁能够想到的这个时空目前能用人工实现的基础建设差不多都到位了。
“你说,洪武爷杀了杨宪?刘基被贬,淅东一脉在朝廷上名存实亡了?”
在这期间,太子朱标回去了几天,说是太长时间没回家,得回去处理一些事情,然后就带回了这样的消息。
感受着头顶流下的热水,果然还是在唐家铺舒服啊,朱标也明白了为什么唐仨仁一定要在不远处的一个山上修个储水池,那水池里的水是怎么上去的,朱标也见过。
最开始修好水库后,唐仨仁便让人造了七八个水车,从附近的河流里引水,呈阶梯式的用水车摇动将水往高处送,打个比方,第一架水车将水送到几米高的位置,在这里弄一个临时水池,然后这个临时水池里又弄一个水车继续往更高处运送。
这样一来虽然很麻烦,但唐仨仁也是没有其他办法了,想用自来水,当然不能嫌麻烦,以后等弄出来农村那种老式的“压力井”再考虑换供水方式去了。
至于水管,全部换铁管那是很不现实的,所以用竹子代替,麻烦是麻烦了不少,后续维护也需要不少人,这都不是事。
而且水管也别想进入所有村民的屋里了,一般都接在村民的屋外头,就算是这样也极大的方便了村民们的用水,还有就是,像这最原始的“自来水”,水压并不大,每家每户准备一个塞子,就不会白白浪费许多水了。
“就是如此,那个之前找过你麻烦的兰以权知道吧?他被调回潇湘....也就是湖广那边了,说是调过去,也可以叫流放....”
古时候的“岭南”在哪里,各位了解一下,楚湘湖广之地继续往南,再远一些不就是到了传说中的“天涯海角”了吗?
“杨宪的九族呢?”
照着老朱的性子,既然要杀杨宪,肯定是要斩草除根的,毕竟老朱就是这么一个人,否则也不会传出“暴躁”之类的名号。
唐仨仁一边微闭着眼享受着新建热水澡堂带来的舒适,一边问隔着竹帘另一边的朱标,两个大老爷们一起洗澡,唐仨仁暂时还没有这样的兴趣。
历史不会因为任何一只小蝴蝶的翅膀从而放弃它的矫正性,不管这只蝴蝶如何的厉害,历史终是会想着法子将某些事情推回原来的轨迹。
所以,唐仨仁并没有想过一瞬间将这个时空的大明彻底改变,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事实,他改变不了朱洪武,如果惹毛了朱洪武,人家照样能弄死他这个穿越者。
“当时青田先生表示愿退出朝堂,只为了保一下杨宪的族人,然后皇后出面了,听说当时太子也出面了....”
原来如此,这就说得通了,唐仨仁点了点头,这时听到隔着几道竹帘传来了一阵算盘的声音,这胡惟庸,或许是唐家铺给的多,亦或许是太子在这里,他居然这么努力?
“会计这么尽职,洗个澡都在算一些账目,新来的出纳,差不多也要到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