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梦婷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刘伯承:抗战烽火中的战略巨擘,闺蜜老公免费阅读,李梦婷,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1937年,七七事变的枪声划破华北的天空,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肆意践踏中华大地,妄图以闪电战的方式,迅速征服中国。在这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一位身经百战、足智多谋的将领挺身而出,他就是刘伯承。这位从巴山蜀水间走出的军事家,即将在抗日战场上书写一段波澜壮阔的传奇,成为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中流砥柱。
刘伯承,1892年出生于四川省开县(现重庆市开州区)。自幼,他便目睹了旧中国的积贫积弱、百姓的困苦流离,心中早早埋下了救国救民的种子。辛亥革命的浪潮涌起时,年轻的刘伯承毅然投身军旅,开启了他波澜壮阔的军事生涯。在随后的岁月里,他历经护国战争、护法战争等洗礼,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无畏的战斗精神,在战场上屡立战功,成为了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川中名将”。1926年,刘伯承加入中国共产党,自此,他的命运与中国革命紧紧相连,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理想,开启了新的征程。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刘伯承临危受命,担任八路军第129师师长。他深知,这不仅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更是一份使命的召唤。在他看来,这场战争是一场关乎民族生死存亡的较量,每一个中华儿女都肩负着保卫祖国、抗击侵略的神圣职责。怀着对国家和民族的无限忠诚,刘伯承迅速投入到紧张的战斗准备中,决心用手中的武器,为祖国和人民撑起一片希望的天空。
1937年10月,日军疯狂进攻忻口,妄图突破中国军队的防线,直逼太原。此时,八路军129师奉命驰援。在这场战斗中,刘伯承展现出了非凡的战略眼光和果敢的决策能力。他仔细研究了日军的行军路线和作战特点,敏锐地发现了日军后方的阳明堡机场,这是日军的重要空中补给基地,也是他们的致命弱点。经过深思熟虑,刘伯承果断决定夜袭阳明堡机场,摧毁日军的空中力量。
10月19日夜,月色如水,却掩盖不住战场上的紧张气氛。刘伯承亲自挑选了一支精锐部队,由陈锡联率领,趁着夜色悄然向阳明堡机场进发。战士们沿着崎岖的山路,悄无声息地逼近目标。当他们接近机场时,日军还在睡梦中浑然不觉。一声令下,八路军战士如猛虎下山般冲向机场,顿时,枪声、爆炸声、喊杀声交织在一起,打破了夜空的宁静。战士们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近身搏斗,他们不顾生死,奋勇杀敌,用血肉之躯扞卫着祖国的尊严。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八路军成功摧毁了日军24架飞机,歼灭了大量敌人,取得了夜袭阳明堡机场的重大胜利。
这场战斗的胜利,极大地振奋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它不仅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让侵略者见识到了中国军队的英勇和顽强,也为忻口战役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一时间,夜袭阳明堡机场的壮举传遍大江南北,成为了鼓舞全国人民抗战的精神力量。而刘伯承的名字,也因此被更多人所熟知,成为了抗战英雄的代名词。
然而,刘伯承并没有满足于这一次的胜利。他深知,抗日战争是一场长期而艰苦的战争,需要运用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才能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取得胜利。在随后的战斗中,他根据不同的战场形势,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战术,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1937年10月底,日军继续沿正太路西进,妄图一举攻占太原。刘伯承率领129师在娘子关以南的七亘村设伏,准备给日军以迎头痛击。10月26日,当日军辎重部队进入伏击圈时,刘伯承一声令下,八路军战士从四面八方冲了出来,向日军发起了猛烈的攻击。日军顿时陷入混乱,被打得措手不及。经过激烈的战斗,八路军成功歼灭日军300余人,缴获了大量的物资和武器。
按照常理,在同一地点再次设伏,很容易被敌人识破。但刘伯承却反其道而行之,他深知日军的骄横和狂妄,断定他们不会想到八路军会在同一地点再次设伏。于是,他大胆决策,于10月28日再次在七亘村设伏。果然,日军按照原计划再次经过此地,当他们进入伏击圈时,八路军战士如神兵天降,再次给日军以沉重打击。这两次设伏,共歼灭日军400余人,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七亘村重叠设伏的成功,充分展示了刘伯承卓越的军事智慧和对战争规律的深刻理解,成为了军事史上的经典战例。
除了灵活运用战术,刘伯承还非常注重根据地的建设。他深知,根据地是抗战的后方,是人民的家园,只有建立稳固的根据地,才能为抗战提供坚实的支持。在他的领导下,129师在太行山区积极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组织地方武装,开展生产自救。他亲自深入群众,宣传抗日主张,动员群众参加抗日队伍,让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抗战不仅是军队的责任,更是每一个人的责任。在他的努力下,太行山区的抗日热情空前高涨,人民群众纷纷加入抗日队伍,为抗战胜利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艰苦的抗战岁月里,刘伯承始终与战士们同甘共苦。他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从不搞特殊化。在物资匮乏的情况下,他与战士们一起吃粗粮、啃咸菜,穿破旧的军装。他关心战士们的生活,经常深入基层,了解战士们的困难和需求,尽力为他们解决问题。他的关爱和关怀,让战士们感受到了温暖和力量,更加坚定了他们抗战的决心。
1940年,为了打破日军的“囚笼政策”,八路军总部决定发动百团大战。刘伯承率领129师积极投入战斗,承担了正太路破击战的重要任务。在战斗中,他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指挥部队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经过长时间的艰苦奋战,129师成功破坏了正太路的大量铁路和桥梁,摧毁了日军的多个据点,给日军以沉重打击。百团大战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也让刘伯承的军事才能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现。
随着战争的持续,日军对根据地的“扫荡”日益频繁和残酷。他们采取了“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妄图摧毁根据地的生存基础。面对日军的疯狂进攻,刘伯承毫不畏惧,他率领129师与日军展开了艰苦卓绝的反“扫荡”斗争。他灵活运用游击战术,带领部队与日军周旋,时而集中兵力打击敌人,时而分散兵力袭扰敌人,让日军疲于奔命,处处挨打。在反“扫荡”斗争中,刘伯承始终保持着冷静和坚定,他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作战策略,带领部队一次次化险为夷,保护了根据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刘伯承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军事指挥官,更是一位杰出的战略家。他的军事思想和战略战术,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总结战争经验,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和理论。他强调“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作战前,总是深入了解敌人的情况,制定出针对性的作战计划。他还注重发挥部队的优势,灵活运用各种战术,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
刘伯承的军事才能和领导风范,赢得了广大战士和人民群众的衷心爱戴和尊敬。他的名字,成为了抗战时期的一面旗帜,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他的故事,被人们传颂至今,成为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光辉篇章。
1945年,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推进,中国抗日战争也迎来了最后的胜利。刘伯承和他率领的129师,在这场伟大的战争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扞卫了祖国的尊严,为民族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回顾刘伯承在抗日战争中的光辉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他是一位真正的民族英雄,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的军事才能、战略眼光、坚定信念和无私奉献,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