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梦婷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芦苇渡。。,闺蜜老公免费阅读,李梦婷,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芦苇渡
1943年夏,白洋淀的芦苇荡疯长到一人多高。日军的汽艇在水面上横冲直撞,螺旋桨搅碎浮萍,惊起成群白鹭。17岁的水生蹲在自家渔船船头,手指无意识地抠着船板上的旧弹痕——那是去年日军扫荡时留下的。
\"水生!\"船尾传来父亲压低的喊声,\"把这捆芦苇搬到西淀口。\"父亲的眼神格外凝重,竹筏上的芦苇捆得比往常紧实许多,底部还渗着深色水渍。水生突然想起三天前深夜,父亲和村里的游击队员在祠堂密谈的场景,烛火在窗纸上投下晃动的人影。
当渔船驶入狭窄的芦苇巷时,水生听见芦苇丛中传来规律的蛙鸣。父亲立刻回应了两声,几支木桨拨开芦苇,露出一艘载满伤员的小船。伤员们浑身血污,有的还在昏迷中呓语,腰间别着的驳壳枪在阳光下泛着冷光。
\"快!\"父亲掀开芦苇捆,露出藏在夹层的药品和绷带,\"这些是冀中军区急需的盘尼西林,必须今晚送到对岸。\"水生这才明白,平日里贩卖鱼虾的营生,竟是地下交通线的掩护。
夜色降临时,水生换上日军军装,头戴缴获的钢盔,腰间别着从死去日军身上扒下的刺刀。父亲叮嘱:\"遇上巡逻队,就说是运输队的,记住暗号——'荷花淀的莲子熟了'。\"
小船刚驶出芦苇荡,三道探照灯光突然扫来。\"停船检查!\"日军小队长站在汽艇上,军刀在月光下寒光闪闪。水生强作镇定,用生硬的日语喊道:\"运输物资,奉命通行!\"
日军士兵跳上渔船,用刺刀挑开芦苇捆。就在刀尖即将触到药品时,远处突然传来密集的枪声。是游击队的佯攻!日军小队长咒骂着赶回汽艇,临走前用刺刀抵住水生的咽喉:\"要是敢耍花样,死啦死啦的!\"
船行至湖心,水生听见芦苇丛里传来梆子声。他将药品转移到接应的小船上,突然发现父亲不在其中。\"你爹为了引开敌人,往相反方向去了!\"游击队员老周的话让水生浑身发冷。
水生发疯般划着船往回赶,却只见燃烧的芦苇照亮半边天空。父亲的渔船歪斜地搁浅在浅滩,船板上布满弹孔。他在船舱里找到半截芦苇管,里面卷着字条:\"继续走水路,暗号不变。\"
此后三个月,水生接替父亲的位置,成为白洋淀上最年轻的交通员。他熟悉每一片芦苇荡的暗沟,能用不同的鸟鸣传递信息。有次运送电台零件时,他将零件塞进活鱼的鱼腹,在日军眼皮底下蒙混过关;还有一回,他把情报写在荷叶上,等接应的人取走时,字迹早已被露水晕开,不留任何痕迹。
1945年春,日军在白洋淀的据点接连被拔除。最后一次执行任务时,水生运送的不再是药品和武器,而是八路军的捷报。当他划着船经过父亲牺牲的那片芦苇荡,发现新长出的芦苇格外挺拔,在风中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是无数抗日战士的低语。
抗战胜利后,白洋淀恢复了往日的生机。水生成了村里的小学校长,他常在课堂上指着墙上的芦苇标本对孩子们说:\"这些芦苇不仅能编席,还能藏情报、运伤员,它们的根深深扎在这片土地里,就像中国人的骨气,永远折不弯。\"每到清明,总会有白发苍苍的老战士来到白洋淀,折下一支芦苇,纪念那段芦苇荡里的峥嵘岁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